申论写作心得 篇1
申论文章写作的三种结构:
一、五段三分式
这种文章结构是最普通的,也是最易掌握的,但从某些方面看也是最易重复的。当然,从性质而言,也有某些专家把这种结构称作“政论文”或者“策论文”。其实文章本无定法,之所以我们采取不同的结构,一方面是表达的方式不同,另一方面是因为我们想让考官更直观清晰地明白我们的行文意图。这种结构的段落分布大家可以参照:
第一段,开头,引出总论点;第二至第四段,可以围绕总论点展开三个分论点;第五段,结尾,总结全文,再次点明总论点。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把每个分论点的表述简洁细化。所谓细化,是指要具体到主体或者手段;所谓简洁,是指段旨句的表述不易超过一行。
二、正反对比式
这种文章结构的最大特点是结构清晰,论证严谨性较强。不足在于某些材料所提供的素材不足,需要我们一定的日常积累去扩充文章内容。这种结构的段落分布大家可以参考:
第一段,开头,引出总论点;第二段,给出正面案例一个,并简单分析案例所能产生的意义;第三段,给出一个反面例子,并简要分析案例所能折射出的危害或者影响;第四段和第五段可以参照二三段进行;第六段,结尾,总结全文,再次点明总论点和主题。
需要注意的是,在运用这种结构的时候一定要在主题段落中较为详细地把所举的案例说清楚,这个不仅需要一定的知识素材积累,更需要恰到好处的文字表达能力。
三、关系论证式
这种结构的使用最大优点在于能够对于材料中或者主题中涉及的核心关系予以把握和阐述,能够通过两种必备的因素去论证主题的重要性或者解决出路。缺点在于如果在二者的核心关系上处理错误,那么失败的局面是无法挽回的,风险系数比较大。这种结构的段落分布大家可以参考:
第一段,开头,概括材料或者材料主题,引出核心关系(决定关系和相互影响关系)。第二至六段,阐述二者之间关系的三至五个方面。第七段,结尾,再次说明二者之间的关系,并点明文章总论点和主题。
需要注意的.是中间论证素材的多少和文章所要求的字数直接决定了主体段落的段落数。建议大家在写800-1000字文章的时候,中间写三个主体段落;在写1000-1200字文章的时候,中间写五个主体段落。这样的文章结构是相对合理的。
当然,理论仅仅是我们在攻克申论科目过程中的一个很基本的要素。想要全面拿下申论作文和这个科目的高分,还有赖于广大考生日常生活中的大量积累和反复练习。
扩展内容:
议论文的构思方法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
有些事物,孤立去谈,易平淡、枯燥,如果展开联想,由这个事物想到与之相关的另一个事物,在它们的相互联系中,去突出事物的特征,发掘事物的本质,这样不仅可以使议论更深入,而且可以使思路变得活泼而开阔。
除了古今联想以外,还可进行类似联想(有相似的特点或本质)、对比联想(有相反的性质)、因果联想、连锁联想等等。
看到比较抽象的论题,笼统地谈,议论就很难展开。这时候我们可以考虑将所要讨论的事物分一分类。
比如对“友谊”一词,我们并不陌生,但难以深层论述。这时,我们可将不同类型的友谊分一分类,这样就可打开思路。【wwW.GX86.coM 笔稿范文网】
友谊,按不同时代,可以分成“伯牙摔琴”、“桃园结义”式的反映封建伦理道德的友谊;“基督——博爱”式的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友谊;以马克思和恩格斯为典范的无产阶级的革命友谊。
按不同的目的,可以分成为了一个人或几个人的利益而建立的友谊,为了阶级、国家、民族的利益而产生的友谊。
按不同的性质,可以分成在共同的奋斗中,互相深刻了解建立起来的友谊;在一起吃喝玩乐中,互相吹吹拍拍建立起来的“友谊”。
按不同的内容,又可以分成,在你工作遭受挫折时给你帮助,生活遇到烦恼时给你安抚的友谊;在你一帆风顺时给你捧场,在你自鸣得意时为你叫好 的“友谊”;“患难相共、生死相托”的友谊;“利则相攘(偷窃)、患则相倾(坑害)”的“友谊”;君子之间“淡淡如水”的友谊;小人之间“甘言如饴”的 “友谊”……
有了分类,可供议论的内容一下子变得丰富多了。分类,不仅打开了你的思路,而且使你看到了问题的深入。由此看出,分类法是从各个不同角度来认识事物的性质,把那些抽象的论题具体化的一种方法。
是一种把论题加上其他成分,进行变形思考的方法。有些概念比较抽象,如果只就这个概念来谈就很容易使议论空泛、不深入。这时候,可以考虑采用“层递”的方法,缩小议论,使文章层层深入。
层递法可分两种方式:
一种是增加定语,随着论题不断增加定语,文章的思路便不断向前发展,议论的范围就不断集中到更小的范围之内。比如《谈奋斗》这样一个题目,第一层可以泛谈“奋斗”,第二层增加成分,谈“青年的奋斗”,第三层继续增加成分,谈“二十世纪中国青年的奋斗”;
另外一种方式是扩展论题内容,把一个抽象的论题具体化,从而使文章思路更开阔、论述更全面。比如《论学习》这个题目,就可以先谈“学习的目的”,其次谈“学习的兴趣”;再次谈“学习的规律”;最后谈“学习的方法”等等。
注意使用层递法时,第一种情况不要出现论点转移,第二种情况增加成分以后的概念只能作为分论点,不要造成论点不集中的情况。
即在论证过程中对论据进行阐明、解释,把论据中蕴涵的借以证明论点的内容揭示得更鲜明、更充分。可借助于这一方法打开思路。
例如,邓拓的《不要秘诀的秘诀》中,曾引用南宋人陈善在《扪虱新话》中的一段话来论证读书不能求助于“秘诀”,而须自己下功夫:
“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盖不能入得书,则不知古人用心处;不能出得书,则又死在言下。惟知出知入,得尽读书之法也。”
申论写作心得 篇2
1、引用名句
引用名言警句作为文章的开头,可以营造一种文化氛围,唤起读者的阅读情趣,同时显得作者本身也有文化底蕴,可以赢得阅卷老师的好感。
比如,有关努力学习主题的作文,大家就可以引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之类的诗词,由于国考中申论所考的主题富于变化,所以大家在平时要对各个主题,分门别类的进行记忆,以便在考场上的不时之需。
2、巧用修辞
修辞是一种简单易学的写作方法,用在文章开头往往能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文章开头最常用的修辞手法一般是排比,通过与文章主题有关的一系列排比引出下文会使文章显得气势磅礴,引人入胜。
比如20xx年试卷这篇文章的开头:一个没有根的人,是一个无法得到精神归依的人;一个没有根的民族,是一个无法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民族;一个没有根的.国家,是一个无法长期繁荣发展的国家。“根”对于每个人、每个民族和每个国家都至关重要。然而,现在乡村却出现了文化失根现象,传统生活方式正在消亡与崩溃等。究其原因,在于乡村文化的衰落。因此,必须振兴乡村文化,解决失根危机。
这其中并没有华丽的辞藻,只要大家多开动脑筋,多联想事物就可以写出来。
3、巧设疑问
通过发问的形式设定文章开头也是一种有效的写作方法,如果同学们感觉肚子里墨水有限,那么就可以以疑问的形式开头,这样同样能唤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如《小城魅力》这篇作文的开头:小城市的魅力在于何方?小城市最大魅力在于熟悉二字,有熟悉的山水风光、有熟悉的邻里解放、有熟悉家乡味道,最终有熟悉的幸福气息。可见小城市这种熟悉正是新型城镇化所需要的。在当前大城市问题日益突出的当下,打造小城魅力无疑是城市化中最优的选择。
申论写作心得 篇3
一、阅读材料的方法
纵观几年来的申论考试试卷,从形式上看,申论考试所给定的材料主要表现为两种主要形式,一是案例型材料;二是资料汇编型材料,申论写作技巧。前者是指所给定的材料主要是集中反映一个有一定影响有亟待解决的具体问题;后者是指所给定的材料主要是围绕某一个热点问题摘录组装而成。考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不要希望一遍便将所有问题搞清楚,至少需要两遍甚至更多。第一遍通读,以整体性为原则。其任务是确定材料类型,并了解材料的题材、体裁、结构和逻辑关系,了解材料的主要内容、主要问题以及主要问题的类别和性质。第一遍速度要快,以为第二遍的精读留出足够的时间。
精度是在通读的基础上,主要要把握住两个原则,一是多角度原则,二是筛选性原则。这一遍要根据申论要求,带着问题有针对性地阅读材料,把握材料的细节,判断和推敲材料的言外之意,为作答申论要求做准备。同时,运用“发散性思维”对材料进行分析,列出几个观点。然后找出一个对自己的写作最有利的角度进行切入。当然,在列出观点的过程中,有一些材料具有迷惑性,是多余的,这就要求考生筛选出有用的材料,切不可使切入点偏离主题。
二、概括主题的方法
概括材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就是用简明的语言文字,准确地概括出主要问题的内容、性质、阐明主要观点和看法。具体到写作上,则没有固定的格式,一般地说,它类似于普通文体写作中的综述,即在综合叙述事实的基础上,适当的加以评论,秘书工作《申论写作技巧》。具体的方法也有一些:
(一)探求原因法
俗话说“无因不成果”,是说每一个结果的背后必定有一个导致它发生的原因。只要考生逆向的推过去,定能探求其原因。这种方法,主要是根据接过去推求原因,在原因处立论,确定文章的观点。
(二)分析关系法
所给材料中的人和事物必定是互相联系的.,不会也不可能是孤立存在的。考生可以以此为切入点立论,搞明白它们是什么样的相互关系,是如何联系在一起的。它们的正常关系是怎样的,不正常关系又该怎样处理。如此立论便不会偏题或者是跑题了。
(三)辨明是非法
申论有些给定材料是以辩论的形式出现的,在辩论的过程中势必有一些人的观点是错误的,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原理的,这些材料就要求考生能够准确地将之剔除,对正确的材料进行总结并形成考生自己的观点。
三、提出方案的方法
申论考试主要是考查考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要求考生对材料有很好地把握,并进行加工处理,从而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而这些工作是在前面概括主要内容的基础上进行的。其方法为:
(一)明确给定角色
申论协作与一般作文的一个重要区别就是命题这鱼献给了应试者一个确定的公务员角色。这就要求应考者在根据主要问题提出对策方案时,首先必须明确自己的这个虚拟身份,即自己处在一个什么杨得志围上来提出方案。明确给定角色,主要包含两层意思:其一,应试者必须体现政府的行为,这一点应考者从进入考场的那一刻就应该意识到了;其二,也是比较难把握的一点是,应试者必须确定自己体现的是什么样的政府行为,即哪一个级别、哪一种职位的政府行为。把握不好这一点的应试者也会前功尽弃。